Pole-plant

管他是好咖還是怪咖,只要是咖就能發言,有任何技術問題,在此討論就對啦。

版主: norman

taichiskiing
文章: 3756
註冊時間: 週六 2月 07, 2009 10:28 pm

#1 Pole-plant

文章 taichiskiing » 週二 5月 31, 2011 12:23 am

Let's start a new thread.
pku 寫:I use poles to maintain my rymthm , timing and some times stop turning my upper body too much in short turns. I like skiing short turns.
The way I see it,

"The parallel-skiing is based on the technique of parallel-turn. Due to the locked-heel bindings and stiff boots, parallel-turn has a more rigid structure than telemark-turn has. (Although less efficient, however, parallel-turn on loose-heel binding is the same as that of locked-heel binding.) In analyzing the parallel-turn techniques the skier finds that there are four definite phases to execute a turn: (1) pole-planting, (2) unweighting, (3) weight-shifting, and (4) traversing.

A parallel-turn begins at the end of the previous turn. The pole-planting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turn. With the aid of the pole-planting, the unweighting follows. While unweighted, the weight is shifted from the downhill ski to the uphill ski and at the same time skis are pivoted into a new direction. By rolling the pressure off the uphill edges to the downhill edges, the traversing follows to finish the turn. If done in a precise and fluid manner, parallel-turn is a quick way to turn with little speed lost. However, it has its own share of problems.

In parallel-turn, poles are used as a timing device, and as a supporting device. However, used as a timing device, misusing a pole means a missed timing; used as a supporting device, miss-planting a pole costs the skier's balance.

The time and place they fail are usually when the skier needs them the most. In order to avoid such failures, the skier needs to pay attention to where and when the skier uses poles. While the skier needs all the concentration to ski the terrain ahead for an all-out performance, pole-planting diverts much needed concentration.

Meanwhile, carrying poles creates an aerodynamic drag which slows us down; during a turn, the three foot pole creates a undesirable leverage on the outside pole which holds the skier's outside shoulder back also delays turning, further contributes undesirable side effect. Poles have their places in downhill skiing, however, at times, they create more problems than they solve. the skier pays a high price for carrying poles.

Pole-planting also restricts down-unweighting; the natural consequence is up-unweighting. Up-unweighting fights against gravity, thus reduces momentum which reduces speed. Moving the body up and down also increases fatigue, and contributes instability in turning.

Weight-shifting can be executed only after first two steps are executed properly; otherwise, the skier would not have the balance to continue the turn, and weight-shifting would only compound the problem. Pivoting creates skidding, and skidding further reduces the speed.

After the weight is shifted to the uphill ski, the traversing begins by rolling the pressure off the uphill edges, and resetting it on the downhill edges (which are now the uphill edges in the coming turn) to change the direction of travel. Because the edge pressure is directly tight to the quality of the turn, the switch has to be decisive and precise.

During a turn, due to the skier's maneuvering pressure, the skis are arced upward. It is such arc that generates the turning force which causes the ski to change direction. If the skier relaxes the pressure on a ski, the ski bounces back, the arc is reduced, which changes the turning dynamic, the skier slows down and becomes unstable. The skier suffers a poor quality turn. If the skier maintains the pressure on the ski, the turning dynamic locks the skier in place, which makes fine directional adjustment difficult. The traversing needs to be executed more precisely still, so the skier will be able to arrive to a proper position to initiate the next turn. Due to the timing requirement on each phase, the whole turning sequence is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to execute properly. Parallel-turn leaves more to be desired.

Clearly, the culprit is the pole-planting. Due to the timing requirement of the pole-planting and the consequence that follows, the pole-planting depicts a very rigid structure for the skier to follow. To free the skier from such a restriction, a new style of skiing is evolved-Tai Chi Skiing. Tai Chi Skiing skis without poles. By not carrying poles, the skier is freed from the structure that is imposed on by the pole-planting; the skiing starts to lose its form and begins a new transformation."

http://www.taomartialarts.com/ski/ski_prin_tech.html
So when we meet, we can make some runs together that you ski with poles and I ski without poles and see what will be the outcome.
The idea is not we switch the techniques but one person—you—to do both ways to find out, except in serious mogul and extreme skiing/steep, you'll find that ski without poles is easier, quicker turns, and faster speed.

Oops, if you only do moguls, that's a different story.

:)
IS
最後由 taichiskiing 於 週二 5月 31, 2011 12:25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lelo
文章: 6011
註冊時間: 週三 10月 08, 2008 10:07 pm

#2 回覆: Pole-plant

文章 lelo » 週三 6月 01, 2011 3:30 pm

(代 norman 貼回覆)
taichiskiing 寫:Let's start a new thread.



The way I see it,

"The parallel-skiing is based on the technique of parallel-turn. Due to the locked-heel bindings and stiff boots, parallel-turn has a more rigid structure than telemark-turn has. (Although less efficient, however, parallel-turn on loose-heel binding is the same as that of locked-heel binding.) In analyzing the parallel-turn techniques the skier finds that there are four definite phases to execute a turn: (1) pole-planting, (2) unweighting, (3) weight-shifting, and (4) traversing.

A parallel-turn begins at the end of the previous turn. The pole-planting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turn. With the aid of the pole-planting, the unweighting follows. While unweighted, the weight is shifted from the downhill ski to the uphill ski and at the same time skis are pivoted into a new direction. By rolling the pressure off the uphill edges to the downhill edges, the traversing follows to finish the turn. If done in a precise and fluid manner, parallel-turn is a quick way to turn with little speed lost. However, it has its own share of problems.

In parallel-turn, poles are used as a timing device, and as a supporting device. However, used as a timing device, misusing a pole means a missed timing; used as a supporting device, miss-planting a pole costs the skier's balance.

The time and place they fail are usually when the skier needs them the most. In order to avoid such failures, the skier needs to pay attention to where and when the skier uses poles. While the skier needs all the concentration to ski the terrain ahead for an all-out performance, pole-planting diverts much needed concentration.

Meanwhile, carrying poles creates an aerodynamic drag which slows us down; during a turn, the three foot pole creates a undesirable leverage on the outside pole which holds the skier's outside shoulder back also delays turning, further contributes undesirable side effect. Poles have their places in downhill skiing, however, at times, they create more problems than they solve. the skier pays a high price for carrying poles.

Pole-planting also restricts down-unweighting; the natural consequence is up-unweighting. Up-unweighting fights against gravity, thus reduces momentum which reduces speed. Moving the body up and down also increases fatigue, and contributes instability in turning.

Weight-shifting can be executed only after first two steps are executed properly; otherwise, the skier would not have the balance to continue the turn, and weight-shifting would only compound the problem. Pivoting creates skidding, and skidding further reduces the speed.

After the weight is shifted to the uphill ski, the traversing begins by rolling the pressure off the uphill edges, and resetting it on the downhill edges (which are now the uphill edges in the coming turn) to change the direction of travel. Because the edge pressure is directly tight to the quality of the turn, the switch has to be decisive and precise.

During a turn, due to the skier's maneuvering pressure, the skis are arced upward. It is such arc that generates the turning force which causes the ski to change direction. If the skier relaxes the pressure on a ski, the ski bounces back, the arc is reduced, which changes the turning dynamic, the skier slows down and becomes unstable. The skier suffers a poor quality turn. If the skier maintains the pressure on the ski, the turning dynamic locks the skier in place, which makes fine directional adjustment difficult. The traversing needs to be executed more precisely still, so the skier will be able to arrive to a proper position to initiate the next turn. Due to the timing requirement on each phase, the whole turning sequence is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to execute properly. Parallel-turn leaves more to be desired.

Clearly, the culprit is the pole-planting. Due to the timing requirement of the pole-planting and the consequence that follows, the pole-planting depicts a very rigid structure for the skier to follow. To free the skier from such a restriction, a new style of skiing is evolved-Tai Chi Skiing. Tai Chi Skiing skis without poles. By not carrying poles, the skier is freed from the structure that is imposed on by the pole-planting; the skiing starts to lose its form and begins a new transformation."

http://www.taomartialarts.com/ski/ski_prin_tech.html



The idea is not we switch the techniques but one person—you—to do both ways to find out, except in serious mogul and extreme skiing/steep, you'll find that ski without poles is easier, quicker turns, and faster speed.

Oops, if you only do moguls, that's a different story.

:)
IS
太極兄的論點很有意思,有時我也同意你的看法,雪杖使用的timing跟雪板滑行的軌跡正不正確,準不準,確實影響很大。

做同一個動作,使用雪杖跟不使用雪杖,即然是相同的性質跟方式,但上半身的動作還是有差別的,使用雪杖,可以分一小部份的平衡寄托在雪杖上,不使用雪杖時,上半身需要有更多的動作,才能達到一樣的效果。

我去接2張圖過來,以這張當基礎說明,我最近完全確定,CROSSOVER跟CROSSUNDER的C路線跟重心壓力線變化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就可以實驗有拿雪杖跟沒拿雪杖的動作差別了。

我註明一下,ILE是CROSSOVER/UP UNWEIGHT。OLF/OLR是CROSSUNDER/DOWN UNWEIGHT。

PAUL畫的。
圖檔

TDK畫的。他畫的有一點點抽象,但上面ILE跟下面UP UNWEIGHT這兩張可視為同種性質的動作。
圖檔

CROSSOVER的動作,確實可以不需要雪杖就能完全做出一模一樣的動作。

CROSSUNDER的動作,也是一樣可以不需要雪杖就能完全做出一模一樣的動作。

不過,CROSSUNDER的極端動作,還是需要靠雪杖,才會比較容易完成,如比賽型的ZIPPER BUMP SKIING,有雪杖輔助,速度會快多了。

因此坦白講,以一般全山來講,不要用雪杖的話,學動作會快很多,只要知道如何做,就能很快上手了,加了雪杖的話,難度反而會上升很多,雪杖確實是個學習障礙,這是我最近的心得。

不過,如果想學極端的ZIPPER BUMP SKIING,我覺得CROSSOVER可以不用雪杖就能學習,真正學會後,也可以不用雪杖直接學習CROSSUNDER,學會基本的CROSSUNDER,再來學習如何使用雪杖做出正確精準及能達到輔助效果的方法,這樣應該可以減少不少的學習障礙。

所以我覺得,如你所說的,有時手拿著雪杖而不會正確使用,反而會變成造成學習障礙。但要練到像ZIPPER BUMP SKIING超快速下山的方法,雪杖就有其必要性,所以也不能全盤否定使用雪杖的不好。

等我練滿6小時的直排輪後,我可以各拍一段有拿雪杖跟沒拿雪杖的CROSSUNDER的動作,也許一比較下就會發現一些差異性了。

說實在的,我覺得CROSSMIX滑起來是最輕鬆,靈活性最好。CROSSUNDER滑起來最累,而且靈活性變化較差。

taichiskiing
文章: 3756
註冊時間: 週六 2月 07, 2009 10:28 pm

#3 回覆: Pole-plant

文章 taichiskiing » 週四 6月 02, 2011 11:11 pm

lelo 寫:(代 norman 貼回覆)

太極兄的論點很有意思,有時我也同意你的看法,雪杖使用的timing跟雪板滑行的軌跡正不正確,準不準,確實影響很大。
謝謝同意‧時效/timing是世上最難捉摸的一件東西,所以是屬於“天機”型的智慧,而滑線的軌跡—linked S-turns—又是不停的在變,所以你要是以滑線作準的話,你是很難抓到你“換腳”的時效的;先點杖再轉,點杖決定了轉彎/換腳的時效‧下面這個慢動作可以看的很清楚“點杖”與“換腳”之間的關係‧

YouTube - Slalom Slowmotion Sequence



做同一個動作,使用雪杖跟不使用雪杖,即然是相同的性質跟方式,但上半身的動作還是有差別的,使用雪杖,可以分一小部份的平衡寄托在雪杖上,不使用雪杖時,上半身需要有更多的動作,才能達到一樣的效果。
不是,我的論點是滑雪的基本全是“腳上功夫”,而點杖是可有可無‧但是,要用杖就要用的“正確”,不然不只是於事無補,反而變成障礙‧點杖本身就是上半身的動作,所以你說的又剛好相反—當你達到同樣一個軌跡的時候,點杖轉彎因為動作多而轉的慢,不用點杖的轉彎—“行雲流水”—所以轉彎/換方向也省力而快,

YouTube - Taichi Skiing/Flatboarding: S turn slow mo



因此坦白講,以一般全山來講,不要用雪杖的話,學動作會快很多,只要知道如何做,就能很快上手了,加了雪杖的話,難度反而會上升很多,雪杖確實是個學習障礙,這是我最近的心得。
我教過一個台灣來的小女孩四年,每年二天(過年時來看她爸)‧很能吃苦/very tough的一個小女孩;第一年,她才十一歲,第一天,暴風雪,她在 Heavenly World Cup run 下面走上走下的學怎麼滑第一步,一點都不含糊;第二天,自已從 Sierra at Tahoe 的第一個 bunny hill 滑下來;第二年二天,一天大風雪,學會三級技術;第三年,兩天大風雪,滑全山緣線不停,開始滑 Christie turns;第四年一天, Christie turn to parallel turn,四年來從來沒有教過她用雪杖,她的雪杖都是我拿著‧等我看她會平行轉彎以後,我才把她的雪杖還她,教她怎樣拿、怎樣用,跟什麼時候用/timing,她抓起來就用,配合的好好的,一點都不差‧所以,對,剛開始不學點杖好學多了。
我去接2張圖過來,以這張當基礎說明,我最近完全確定,CROSSOVER跟CROSSUNDER的C路線跟重心壓力線變化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就可以實驗有拿雪杖跟沒拿雪杖的動作差別了。

我註明一下,ILE是CROSSOVER/UP UNWEIGHT。OLF/OLR是CROSSUNDER/DOWN UNWEIGHT。

PAUL畫的。
圖檔

TDK畫的。他畫的有一點點抽象,但上面ILE跟下面UP UNWEIGHT這兩張可視為同種性質的動作。
圖檔

CROSSOVER的動作,確實可以不需要雪杖就能完全做出一模一樣的動作。

CROSSUNDER的動作,也是一樣可以不需要雪杖就能完全做出一模一樣的動作。

不過,CROSSUNDER的極端動作,還是需要靠雪杖,才會比較容易完成,如比賽型的ZIPPER BUMP SKIING,有雪杖輔助,速度會快多了。
這些 crossover, crossunder, cross through 等術語很混搖不清/confusing,所以現在大多已經不用了;新的術語是“load”/加壓和“release”/減壓‧以前也說過,伸直“關節”(任何關節)加壓於頂,而彎關節減壓,而人的下盤有兩塊盤骨/pelvis加下脊椎,兩腿六個“關節”,所以有很多不同的“排列組合”(彎/直〔左右〕骻骨關節、膝蓋、腳踝等)而達到同樣的加壓/減壓的效果‧
不過,如果想學極端的ZIPPER BUMP SKIING,我覺得CROSSOVER可以不用雪杖就能學習,真正學會後,也可以不用雪杖直接學習CROSSUNDER,學會基本的CROSSUNDER,再來學習如何使用雪杖做出正確精準及能達到輔助效果的方法,這樣應該可以減少不少的學習障礙。

所以我覺得,如你所說的,有時手拿著雪杖而不會正確使用,反而會變成造成學習障礙。但要練到像ZIPPER BUMP SKIING超快速下山的方法,雪杖就有其必要性,所以也不能全盤否定使用雪杖的不好。
Zipper-line mogul skiing 的滑法跟前面說的轉彎又不一樣了,所以其點杖的作用也不一樣;Zipper-line mogul skiing 兩腿/腳平齊,兩腳當一腳用,所以是cross-through的技術而點杖是用以幫助身體彎/吸收以後伸長,沒有這“撐”的幫助,人體是很難反彈過來的。
等我練滿6小時的直排輪後,我可以各拍一段有拿雪杖跟沒拿雪杖的CROSSUNDER的動作,也許一比較下就會發現一些差異性了。

說實在的,我覺得CROSSMIX滑起來是最輕鬆,靈活性最好。CROSSUNDER滑起來最累,而且靈活性變化較差。
太多“術語”,真正的本事是看你能不能“滑”的屁股不動,

YouTube - Roller Blade Turns



:)
IS

頭像
snowrider
文章: 1329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7, 2009 11:44 am

#4 回覆: Pole-plant

文章 snowrider » 週五 6月 03, 2011 1:12 am

taichiskiing 寫: ...
剛開始不學點杖好學多了。
...
Taichiskiing - I agree with you on that statement.

lelo
文章: 6011
註冊時間: 週三 10月 08, 2008 10:07 pm

#5 回覆: Pole-plant

文章 lelo » 週日 6月 05, 2011 2:30 am

(代 norman 貼回覆)
taichiskiing 寫:謝謝同意‧時效/timing是世上最難捉摸的一件東西,所以是屬於“天機”型的智慧,而滑線的軌跡—linked S-turns—又是不停的在變,所以你要是以滑線作準的話,你是很難抓到你“換腳”的時效的;先點杖再轉,點杖決定了轉彎/換腳的時效‧下面這個慢動作可以看的很清楚“點杖”與“換腳”之間的關係‧

YouTube - Slalom Slowmotion Sequence





不是,我的論點是滑雪的基本全是“腳上功夫”,而點杖是可有可無‧但是,要用杖就要用的“正確”,不然不只是於事無補,反而變成障礙‧點杖本身就是上半身的動作,所以你說的又剛好相反—當你達到同樣一個軌跡的時候,點杖轉彎因為動作多而轉的慢,不用點杖的轉彎—“行雲流水”—所以轉彎/換方向也省力而快,

YouTube - Taichi Skiing/Flatboarding: S turn slow mo





我教過一個台灣來的小女孩四年,每年二天(過年時來看她爸)‧很能吃苦/very tough的一個小女孩;第一年,她才十一歲,第一天,暴風雪,她在 Heavenly World Cup run 下面走上走下的學怎麼滑第一步,一點都不含糊;第二天,自已從 Sierra at Tahoe 的第一個 bunny hill 滑下來;第二年二天,一天大風雪,學會三級技術;第三年,兩天大風雪,滑全山緣線不停,開始滑 Christie turns;第四年一天, Christie turn to parallel turn,四年來從來沒有教過她用雪杖,她的雪杖都是我拿著‧等我看她會平行轉彎以後,我才把她的雪杖還她,教她怎樣拿、怎樣用,跟什麼時候用/timing,她抓起來就用,配合的好好的,一點都不差‧所以,對,剛開始不學點杖好學多了。



這些 crossover, crossunder, cross through 等術語很混搖不清/confusing,所以現在大多已經不用了;新的術語是“load”/加壓和“release”/減壓‧以前也說過,伸直“關節”(任何關節)加壓於頂,而彎關節減壓,而人的下盤有兩塊盤骨/pelvis加下脊椎,兩腿六個“關節”,所以有很多不同的“排列組合”(彎/直〔左右〕骻骨關節、膝蓋、腳踝等)而達到同樣的加壓/減壓的效果‧



Zipper-line mogul skiing 的滑法跟前面說的轉彎又不一樣了,所以其點杖的作用也不一樣;Zipper-line mogul skiing 兩腿/腳平齊,兩腳當一腳用,所以是cross-through的技術而點杖是用以幫助身體彎/吸收以後伸長,沒有這“撐”的幫助,人體是很難反彈過來的。



太多“術語”,真正的本事是看你能不能“滑”的屁股不動,

YouTube - Roller Blade Turns


:)
IS
我對點杖時機是有一套精密的標準,只要練全兩種點杖時機後,以後做任何動作就是靠自然反應點杖就行了,動作對了,什麼點都是對的,動作錯了,什麼點也點不好,這是我的看法。

我對加壓減壓跟你的看法有點不一樣,伸直關結,可以加壓沒錯,可是彎關結時,可以是減壓,也可以是加壓,所以只用這兩個字是不夠的,應該還要配合其他的外在字義才能更加明確定義動作。

「Zipper-line mogul skiing 的滑法,點杖是用以幫助身體彎/吸收以後伸長,沒有這“撐”的幫助,人體是很難反彈過來的。」所以這是點杖所能學的優點。

那動作太簡單了,這兩天貼的影片,其中一段已證明我可以做到,我只要再降低些伸展的力度,腳再站開一點點就更像了。

我看過很多人練這動作,可惜,對跟錯,大多都看不出來,這動作不是只有外觀模仿就行了,不了解意義,身體動線跟滑線不對也是白練。 :face (50):

taichiskiing
文章: 3756
註冊時間: 週六 2月 07, 2009 10:28 pm

#6 回覆: Pole-plant

文章 taichiskiing » 週日 6月 05, 2011 6:38 am

lelo 寫:(代 norman 貼回覆)

我對點杖時機是有一套精密的標準,只要練全兩種點杖時機後,以後做任何動作就是靠自然反應點杖就行了,動作對了,什麼點都是對的,動作錯了,什麼點也點不好,這是我的看法。
你在繞圈圈,問題就在你的“自然反應”,你怎麼知道那些“反應”是真的“自然”而不是你的“自以為是”?滑雪的技術對平地人/一般人來說並不那麼“自然”,事實上,以前也說過,很多滑雪的技術確是與人的自然反應相反。
我對加壓減壓跟你的看法有點不一樣,伸直關結,可以加壓沒錯,可是彎關結時,可以是減壓,也可以是加壓,所以只用這兩個字是不夠的,應該還要配合其他的外在字義才能更加明確定義動作。
錯‧不信就說說看你怎樣“彎關結加壓”?
「Zipper-line mogul skiing 的滑法,點杖是用以幫助身體彎/吸收以後伸長,沒有這“撐”的幫助,人體是很難反彈過來的。」所以這是點杖所能學的優點。
你要是“會”點杖的意義的話,不練也可以點杖;你要是不懂的話,就是練也不一定對,見下。
那動作太簡單了,這兩天貼的影片,其中一段已證明我可以做到,我只要再降低些伸展的力度,腳再站開一點點就更像了。

我看過很多人練這動作,可惜,對跟錯,大多都看不出來,這動作不是只有外觀模仿就行了,不了解意義,身體動線跟滑線不對也是白練。 :face (50):
你的直排輪點杖比你滑雪的點杖快了半拍,知道為什麼?“這動作不是只有外觀模仿就行了,不了解意義,身體動線跟滑線不對也是白練”;Zipper-line mogul skiing 的滑法,“兩腿/腳平齊,兩腳當一腳用”,“腳再站開一點點就更像了”才是更不像呢, good luck。

:)
IS

lelo
文章: 6011
註冊時間: 週三 10月 08, 2008 10:07 pm

#7 回覆: Pole-plant

文章 lelo » 週二 6月 07, 2011 9:54 am

(代 norman 貼回覆)
taichiskiing 寫:你在繞圈圈,問題就在你的“自然反應”,你怎麼知道那些“反應”是真的“自然”而不是你的“自以為是”?滑雪的技術對平地人/一般人來說並不那麼“自然”,事實上,以前也說過,很多滑雪的技術確是與人的自然反應相反。



錯‧不信就說說看你怎樣“彎關結加壓”?



你要是“會”點杖的意義的話,不練也可以點杖;你要是不懂的話,就是練也不一定對,見下。



你的直排輪點杖比你滑雪的點杖快了半拍,知道為什麼?“這動作不是只有外觀模仿就行了,不了解意義,身體動線跟滑線不對也是白練”;Zipper-line mogul skiing 的滑法,“兩腿/腳平齊,兩腳當一腳用”,“腳再站開一點點就更像了”才是更不像呢, good luck。

:)
IS
因為請lelo代貼,所以我用條列回文,請自己對照一下。

1. 所謂的自然反應,是指練一套模式,而這模式從一開始要用頭腦去想再做,等練到不用想自然能做,就是自然反應了,我指的又不是一般人的情緒感觀習慣的自然反應,連這也要爭呀?
2. 彎關結一開始的瞬間會減壓,但接下來持續繼續彎關結會變成加壓,瞬間減壓越多,後續加壓會越重,利用雪板的特性及體重持續加壓時會直接影響到轉彎半徑的大小,加壓多,半行小,加壓少,半徑大。
問一下,蹲,跟收腳的特性有何不同?蹲跟收腳的動作能不能合在一起做?這三種各有何差別作用?
3. 沒意見。
4. 這段上個留言,我是指你貼的下面這段影片中的動作,他的雙腳不是與肩同寬嗎?不過我懶得練這樣的動作,我覺得拿著雪杖練比較直接省事,而且我還是不喜歡蹲太低的動作,我覺得夠用就好了。另外我不知道你說的快半拍是什麼,不過我想,你應該是指直排輪比雪板容易及較快做傾的動作,所以自然要快半拍才行,應該是這意思吧?

YouTube - ‪Roller Blade Turns‬‏

taichiskiing
文章: 3756
註冊時間: 週六 2月 07, 2009 10:28 pm

#8 回覆: Pole-plant

文章 taichiskiing » 週二 6月 07, 2011 9:53 pm

lelo 寫:(代 norman 貼回覆)

因為請lelo代貼,所以我用條列回文,請自己對照一下。

1. 所謂的自然反應,是指練一套模式,而這模式從一開始要用頭腦去想再做,等練到不用想自然能做,就是自然反應了,我指的又不是一般人的情緒感觀習慣的自然反應,連這也要爭呀?
“等練到不用想自然能做,就是自然反應了”,沒錯;但是,“不用想”,你的身體還能(怎樣)動嗎?
2. 彎關結一開始的瞬間會減壓,但接下來持續繼續彎關結會變成加壓,瞬間減壓越多,後續加壓會越重,利用雪板的特性及體重持續加壓時會直接影響到轉彎半徑的大小,加壓多,半行小,加壓少,半徑大。
問一下,蹲,跟收腳的特性有何不同?蹲跟收腳的動作能不能合在一起做?這三種各有何差別作用?
“彎關結”的瞬間是減壓,沒錯;但是,“瞬間減壓越多,後續加壓會越重”又是怎麼來的?“蹲”,力道出於腳上;“收腳”/“坐”,力道用在臀部,“蹲跟收腳”是典型的 Down-unweighting/減壓,所以,你要是要用“蹲”來“加壓”的話,你就不能“收腳”,那是說,你要保持膝蓋的彎度而不繼續彎,你才能把力量/重心傳到腳上。
3. 沒意見。

4. 這段上個留言,我是指你貼的下面這段影片中的動作,他的雙腳不是與肩同寬嗎?不過我懶得練這樣的動作,我覺得拿著雪杖練比較直接省事,而且我還是不喜歡蹲太低的動作,我覺得夠用就好了。另外我不知道你說的快半拍是什麼,不過我想,你應該是指直排輪比雪板容易及較快做傾的動作,所以自然要快半拍才行,應該是這意思吧?

YouTube - Roller Blade Turns
我還以為我們在說滑“zipper-line”饅頭呢,而我貼的影片是顯示什麼是“好”的“腳上功夫”‧以前已經說過,給你好的動作,你看不懂,還不要學/不要練,“到時”你是做不來的,所以也不會進步‧你今年滑雪比以前,“熟練”一點,但是技術上還是“五十步與百步”,差不了多少,你下次滑雪就知道了‧另外,你說的沒錯,直排輪是比雪板容易滑,所以你點杖愈點愈快,到了最後你“單邊收縮”的點杖已經是用“推”/push 的了‧

YouTube - 直排輪新4小時練習成果



:)
IS

lelo
文章: 6011
註冊時間: 週三 10月 08, 2008 10:07 pm

#9 回覆: Pole-plant

文章 lelo » 週三 6月 08, 2011 10:01 am

(代 norman 貼回覆)
taichiskiing 寫:“等練到不用想自然能做,就是自然反應了”,沒錯;但是,“不用想”,你的身體還能(怎樣)動嗎?



“彎關結”的瞬間是減壓,沒錯;但是,“瞬間減壓越多,後續加壓會越重”又是怎麼來的?“蹲”,力道出於腳上;“收腳”/“坐”,力道用在臀部,“蹲跟收腳”是典型的 Down-unweighting/減壓,所以,你要是要用“蹲”來“加壓”的話,你就不能“收腳”,那是說,你要保持膝蓋的彎度而不繼續彎,你才能把力量/重心傳到腳上。



我還以為我們在說滑“zipper-line”饅頭呢,而我貼的影片是顯示什麼是“好”的“腳上功夫”‧以前已經說過,給你好的動作,你看不懂,還不要學/不要練,“到時”你是做不來的,所以也不會進步‧你今年滑雪比以前,“熟練”一點,但是技術上還是“五十步與百步”,差不了多少,你下次滑雪就知道了‧另外,你說的沒錯,直排輪是比雪板容易滑,所以你點杖愈點愈快,到了最後你“單邊收縮”的點杖已經是用“推”/push 的了‧

YouTube - 直排輪新4小時練習成果


:)
IS
1. 你指的是死人或是痴呆的人吧? :laf (0): 我說的是看著路,想著要滑行的路線,身體自然就會配合適時適當的動作了,不用再花腦筋思考身體的動作,這樣臨時反應才會快。
2. 例如體重80公斤,減壓10公斤時(壓力為70公斤),增壓可能是5公斤(壓力為85公斤),減壓30公斤時,可能是增壓10公斤,我隨便舉數字,物理不好,大概諸如此類吧?

我在想,站起來,跟伸直推出去,應該也算是不一樣的動作,站起來可以減壓,推出去卻是可以增壓,雖然這些理論懂不懂,不影響個人的技術進展,但有時想想弄清楚也會比較有意思,也許能從中讓技術更加的精練。

看你這樣說的意思是,蹲下跟收腳不能同時做出來,是這樣子嗎?

以上這些我不清楚,只練4小時而已,練得不熟,有些問題還沒想清楚。

3. 點杖的部份,我已對照過了,timing並無問題,例如在zipper-line上,有人點在饅頭頂/背/前,但我的要求是點在饅頭頂,就是雪板到頂時,雪杖應該要同時點到雪面,所以饅頭頂剛好是我的重心轉換時機點,所以只有一瞬間而已,但才練4個小時而已,尤其是最後2段有上側斜坡的影片,這個嚴格來講才練1個小時而已,你能期待什麼,何況我也說過最少要練滿6小時才會比較好,所以後面2小時等下次要出門滑雪前再練就好了,練這4小時已足夠表達給pku看了,我有的是方法可以練饅頭進步速度的。

我貼下面這段影片,這動作timing,才是對應你貼的影片動作,我說的只要力度降低一些,再蹲更低一些,雙腳站與肩同寬,就是你貼的動作了,我把兩段放在一起好了,免得我們在雞同鴨講。

YouTube - ‪收腳轉彎‬‏


YouTube - ‪Roller Blade Turns‬‏

頭像
skier888
文章: 1962
註冊時間: 週日 3月 14, 2010 1:57 pm

#10 回覆: Pole-plant

文章 skier888 » 週三 6月 08, 2011 10:54 am

lelo 寫:(代 norman 貼回覆)



1. 你指的是死人或是痴呆的人吧? :laf (0): 我說的是看著路,想著要滑行的路線,身體自然就會配合適時適當的動作了,不用再花腦筋思考身體的動作,這樣臨時反應才會快。
2. 例如體重80公斤,減壓10公斤時(壓力為70公斤),增壓可能是5公斤(壓力為85公斤),減壓30公斤時,可能是增壓10公斤,我隨便舉數字,物理不好,大概諸如此類吧?

我在想,站起來,跟伸直推出去,應該也算是不一樣的動作,站起來可以減壓,推出去卻是可以增壓,雖然這些理論懂不懂,不影響個人的技術進展,但有時想想弄清楚也會比較有意思,也許能從中讓技術更加的精練。

看你這樣說的意思是,蹲下跟收腳不能同時做出來,是這樣子嗎?

以上這些我不清楚,只練4小時而已,練得不熟,有些問題還沒想清楚。

3. 點杖的部份,我已對照過了,timing並無問題,例如在zipper-line上,有人點在饅頭頂/背/前,但我的要求是點在饅頭頂,就是雪板到頂時,雪杖應該要同時點到雪面,所以饅頭頂剛好是我的重心轉換時機點,所以只有一瞬間而已,但才練4個小時而已,尤其是最後2段有上側斜坡的影片,這個嚴格來講才練1個小時而已,你能期待什麼,何況我也說過最少要練滿6小時才會比較好,所以後面2小時等下次要出門滑雪前再練就好了,練這4小時已足夠表達給pku看了,我有的是方法可以練饅頭進步速度的。

我貼下面這段影片,這動作timing,才是對應你貼的影片動作,我說的只要力度降低一些,再蹲更低一些,雙腳站與肩同寬,就是你貼的動作了,我把兩段放在一起好了,免得我們在雞同鴨講。

YouTube - ‪收腳轉彎‬‏

YouTube - ‪Roller Blade Turns‬‏
真的很像,timing 也愈來愈準了。cross mix 也愈來愈棒了。真讓人羡慕 :face (341): :face (341): :face (341):

taichiskiing
文章: 3756
註冊時間: 週六 2月 07, 2009 10:28 pm

#11 回覆: Pole-plant

文章 taichiskiing » 週四 6月 09, 2011 1:15 am

lelo 寫:(代 norman 貼回覆)

1. 你指的是死人或是痴呆的人吧? :laf (0): 我說的是看著路,想著要滑行的路線,身體自然就會配合適時適當的動作了,不用再花腦筋思考身體的動作,這樣臨時反應才會快。
還是你想像的太天真?大部份中級手滑雪是看不見自已滑的路線,而想滑的路線又不能配合地形,不“花腦筋思考”你是很難把“身體的動作”做正確的‧一般人只有走路的動作可以不花腦筋,你可以跟你走路一樣的滑雪嗎?
2. 例如體重80公斤,減壓10公斤時(壓力為70公斤),增壓可能是5公斤(壓力為85公斤),減壓30公斤時,可能是增壓10公斤,我隨便舉數字,物理不好,大概諸如此類吧?
“物理不好”就是物理不好;“減壓”就是“減”壓,“加壓”就是“加”壓,它們用力的“方向”(向量)不同,與數字無關,所以你不能把“減壓”和“加壓”混起來做‧加減/+-號總應該會吧!
我在想,站起來,跟伸直推出去,應該也算是不一樣的動作,站起來可以減壓,推出去卻是可以增壓,雖然這些理論懂不懂,不影響個人的技術進展,但有時想想弄清楚也會比較有意思,也許能從中讓技術更加的精練。
什麼是“站”/怎麼“站”法卻又是另外一個很有意思問題‧你不“伸直”骻骨關節你是“站”不起來的,而你骻骨關節動,重心一定動‧但是前面也說過,我們下盤,兩隻腿六個關節,加上臀部,有很多關節伸縮的組合能達到平衝的目的,問題是,我們這麼知道及應用最有效的“關節伸縮的組合”來達到我們滑雪的目的‧所以新的技術/術語已經變成“加壓”/load 和“減壓”/release 呢,而真正的平衡不是在那隻腳、關節、edges 上而是在“支點”/base of support 和重心/center of gravity 上的平衡;重心與支點間的矩離縮短“加壓”而矩離伸長“減壓”。
看你這樣說的意思是,蹲下跟收腳不能同時做出來,是這樣子嗎?
不是,我說的是“蹲下跟收腳”是典型的 down-unweighting 的技術,能同時做更好,但是不是必需的;但是你不能用來“加壓”。
以上這些我不清楚,只練4小時而已,練得不熟,有些問題還沒想清楚。

3. 點杖的部份,我已對照過了,timing並無問題,例如在zipper-line上,有人點在饅頭頂/背/前,但我的要求是點在饅頭頂,就是雪板到頂時,雪杖應該要同時點到雪面,所以饅頭頂剛好是我的重心轉換時機點,所以只有一瞬間而已,但才練4個小時而已,尤其是最後2段有上側斜坡的影片,這個嚴格來講才練1個小時而已,你能期待什麼,何況我也說過最少要練滿6小時才會比較好,所以後面2小時等下次要出門滑雪前再練就好了,練這4小時已足夠表達給pku看了,我有的是方法可以練饅頭進步速度的。
可以,只是初級;你還是先蹲再點杖 on up-unweighting,也看不出你的 down-unweighting 的 "down",你只是平移重心換腳(比較好一點的up-unweighting)而已,你是換腳來“撐”/保持重心的平衡,而真正的 down-unweight 是 重心下移先,所以是“軟腳”/“不撐”而跟著重心走,以“不逆”而保持/維持平衡‧看來你還不知道 down-unweighting 是什麼。

比起整個直排輪的境界,你那四小時的功力真是微不足道‧繼續努力吧。
我貼下面這段影片,這動作timing,才是對應你貼的影片動作,我說的只要力度降低一些,再蹲更低一些,雙腳站與肩同寬,就是你貼的動作了,我把兩段放在一起好了,免得我們在雞同鴨講。
YouTube - 收腳轉彎



YouTube - Roller Blade Turns



「失之毫米,差之千里」,換成英文, "not even close"。

1. 他的雪板比你的直排輪長五倍,所以你要是能跟他做的“一樣”的話,你也只有他所顯示的功力的五分之一,就不說“不像”了。

2. 看他的速度,他的示範應該是在藍線上,所以他滑的坡也至少有你直排輪的坡的二倍陡。

3. 他“重心”不動而“刻滑”短彎,你上身搖還不會用 edges。

“事不過三”,剩下的就不說了,你自已再看吧。

:)
IS

lelo
文章: 6011
註冊時間: 週三 10月 08, 2008 10:07 pm

#12 回覆: Pole-plant

文章 lelo » 週四 6月 09, 2011 9:53 am

(代 norman 貼回覆)
taichiskiing 寫:還是你想像的太天真?大部份中級手滑雪是看不見自已滑的路線,而想滑的路線又不能配合地形,不“花腦筋思考”你是很難把“身體的動作”做正確的‧一般人只有走路的動作可以不花腦筋,你可以跟你走路一樣的滑雪嗎?



“物理不好”就是物理不好;“減壓”就是“減”壓,“加壓”就是“加”壓,它們用力的“方向”(向量)不同,與數字無關,所以你不能把“減壓”和“加壓”混起來做‧加減/+-號總應該會吧!



什麼是“站”/怎麼“站”法卻又是另外一個很有意思問題‧你不“伸直”骻骨關節你是“站”不起來的,而你骻骨關節動,重心一定動‧但是前面也說過,我們下盤,兩隻腿六個關節,加上臀部,有很多關節伸縮的組合能達到平衝的目的,問題是,我們這麼知道及應用最有效的“關節伸縮的組合”來達到我們滑雪的目的‧所以新的技術/術語已經變成“加壓”/load 和“減壓”/release 呢,而真正的平衡不是在那隻腳、關節、edges 上而是在“支點”/base of support 和重心/center of gravity 上的平衡;重心與支點間的矩離縮短“加壓”而矩離伸長“減壓”。



不是,我說的是“蹲下跟收腳”是典型的 down-unweighting 的技術,能同時做更好,但是不是必需的;但是你不能用來“加壓”。



可以,只是初級;你還是先蹲再點杖 on up-unweighting,也看不出你的 down-unweighting 的 "down",你只是平移重心換腳(比較好一點的up-unweighting)而已,你是換腳來“撐”/保持重心的平衡,而真正的 down-unweight 是 重心下移先,所以是“軟腳”/“不撐”而跟著重心走,以“不逆”而保持/維持平衡‧看來你還不知道 down-unweighting 是什麼。

比起整個直排輪的境界,你那四小時的功力真是微不足道‧繼續努力吧。



YouTube - 收腳轉彎


YouTube - Roller Blade Turns


「失之毫米,差之千里」,換成英文, "not even close"。

1. 他的雪板比你的直排輪長五倍,所以你要是能跟他做的“一樣”的話,你也只有他所顯示的功力的五分之一,就不說“不像”了。

2. 看他的速度,他的示範應該是在藍線上,所以他滑的坡也至少有你直排輪的坡的二倍陡。

3. 他“重心”不動而“刻滑”短彎,你上身搖還不會用 edges。

“事不過三”,剩下的就不說了,你自已再看吧。

:)
IS
1. 你在鑽牛角尖嗎?那我換個說法好了,一邊想一邊滑,而想的同時動作也一起做出來了,其實練到很熟時,確實是可以不用想,等想了再做,那動作就慢半拍了。
2. 沒意見。
3. 「重心與支點間的矩離縮短“加壓”而矩離伸長“減壓”」這句是不是講反了?伸腳時不是距離伸長,而你說伸關結是加壓嗎?
4. 收腳肯定是減壓,蹲下有可能是加壓,蹲得快跟蹲得慢應該有差別吧?不過如果收腳跟蹲下同時做,不知算不算是穩壓。
5. 你是不是弄反了點杖順便,先站再點杖是up-unweighting,先蹲再點杖是down-unweighting吧?這個動作我也沒跳收腳的太用力,事實上在我點到地面一瞬間開始時,雙腳算是無重量懸空的,直到換邊伸腳時,才會著地加壓的,所以不是你說的平移換腳,只是點杖有時還會稍慢一點點而已。再說,你這說法什會是快半拍?聽起來像是慢半拍還差不多。
圖檔
6. 我已說過了,我直排輪做得出,在雪場上一樣能做得出,今年我去拍片已證明我講的這些話了,再加上我自認我的核心技術實在太強了,想模仿哪一種動作,真的太容易了,只是需要花點時間而已,但我覺得沒那麼多時間搞這些有的沒有的,足夠用就好了,我今年已脫離了使用腳來滑雪的方法了,我的伸縮關結都是靠腹腰的,雙腳根本不需要花力氣去想及做了,所以練這四小時只是說明我的練習進步速度會有多快而已,並不是要表現自己有多強。
:face (334):

頭像
skier888
文章: 1962
註冊時間: 週日 3月 14, 2010 1:57 pm

#13 回覆: Pole-plant

文章 skier888 » 週四 6月 09, 2011 10:25 am

大師說的沒有錯,我看的意思也是這個樣子,不過大師在這裏面意有所指其他的事情。

我說過了,系統別不同,本來就有不一樣的地方。

我講這樣子,你看懂了嗎?我不是在爭論你們兩人的強弱,而當你不了解時,就胡亂批評時,本身就已不客觀了。

講了你是不相信的,不如等大師哪天心血來嘲把直排輪再練六小時後,你看到後再說吧,要是沒想像力而看不懂,那你就慢慢等到大師練滿九天後再說吧。


坦白講,我可以體會你們的問題,就像我以前說你們看不懂大師的動作是一樣的,根本就不知道大師在練什麼動作,我即使指明了,你們還是看不懂,我有什麼辦法呢?大師能進步,你們很難進步,這就是差別,所以就像大師說的,上次以石像滑法改為動態滑法,下次你們就能知道大師的真正完成的動作是什麼了,不過你們還是依然是有看沒有懂,有什麼用呢?

反正大師已說過9天練習已足夠,未來大師還是會把今年跟滿9天的饅頭動作擺在一起,一樣能很明顯看出進步的差別。

有時我都覺得大師能進步快速,想讓大家也體會真正進步的感覺,就是幾乎沒人想體會,我有什麼辦法呢?

lelo
文章: 6011
註冊時間: 週三 10月 08, 2008 10:07 pm

#14 回覆: Pole-plant

文章 lelo » 週四 6月 09, 2011 11:12 am

skier888 寫: 有時我都覺得大師能進步快速,想讓大家也體會真正進步的感覺,就是幾乎沒人想體會,我有什麼辦法呢?
我們不談大師的絕對程度,只單純比較他的進步速度,你不能否認滑直排輪有功效吧?

skier888 兄要不要找雙直排輪練練?不然等有一天大師脫離讓你嘲笑的範圍時,這個臉就丟大了!

頭像
skier888
文章: 1962
註冊時間: 週日 3月 14, 2010 1:57 pm

#15 回覆: Pole-plant

文章 skier888 » 週四 6月 09, 2011 12:57 pm

lelo 寫:我們不談大師的絕對程度,只單純比較他的進步速度,你不能否認滑直排輪有功效吧?

skier888 兄要不要找雙直排輪練練?不然等有一天大師脫離讓你嘲笑的範圍時,這個臉就丟大了!

進步不是只有大師一個人在進步。恨鉄不成鋼。如果大師滑的好,我會是第一個鼓掌 :face (332): 如果大師能滑的比我更好,我給的掌聲會更大 :face (332):

至於直排輪還等大師證明呢。目前還沒看過一個用直排輪練滑的好的呢。像大師這種技術我們這滿山滿谷都是。真的上場只怕大師跟不上呢。目前大師還只能在家裏窮吆喝 :face (334):

頭像
skier888
文章: 1962
註冊時間: 週日 3月 14, 2010 1:57 pm

#16 回覆: Pole-plant

文章 skier888 » 週四 6月 09, 2011 1:20 pm

lelo 寫:我們不談大師的絕對程度,只單純比較他的進步速度,你不能否認滑直排輪有功效吧?
剛才沒讀清楚。這個看用什麽觀點而言。大師的方法跟正規的方式是相反的,所以我沒辦法以正規相反的方式判斷。對我而言只是錯上加錯,跟本沒練到。但對大師來説也許是對的,只是他還需要時間證明,因爲目前沒有人證明。大師還在滑雪技術的初段,這時候就算用錯的滑法進步很快的人不在少數,所以不足爲奇。話説囘來,等到一定程度時,想要再進步,姿勢不正確的話,還要花時間去改,那就事倍功半了

lelo
文章: 6011
註冊時間: 週三 10月 08, 2008 10:07 pm

#17 回覆: Pole-plant

文章 lelo » 週四 6月 09, 2011 3:38 pm

(代 norman 貼回覆)
skier888 寫:進步不是只有大師一個人在進步。恨鉄不成鋼。如果大師滑的好,我會是第一個鼓掌 :face (332): 如果大師能滑的比我更好,我給的掌聲會更大 :face (332):

至於直排輪還等大師證明呢。目前還沒看過一個用直排輪練滑的好的呢。像大師這種技術我們這滿山滿谷都是。真的上場只怕大師跟不上呢。目前大師還只能在家裏窮吆喝 :face (334):
你說的沒錯,我也還沒看過練直排輪可以把滑雪技術練得更好的,不然台灣這邊高手一定滿滿是了。 :face (330):

有一點你還沒搞清楚,我不是拿直排輪來練習進步,而是拿直排輪來練我自己的技術,兩者是不一樣的,原理跟方法懂的人,拿什麼練都可以,不懂的人,就算整天在雪場上練也很難進步。所以是在練直排輪技術,還是練滑雪技術,沒辦法分辨清楚這個界限,是無法有效練習的。就如同我能利用樓梯練習讓自己進步,不懂的人,站在樓梯上也是沒有效果的。 :face (334):

另外要正視的一件事實,直排輪的滑線跟雪板的滑線是不一樣的,直排輪能彎的過,不代表雪板也能彎得過,如果把這劃上等號,那就錯的離譜了。就像我這次去滑的第一天,一開始就發現我轉彎有問題,雪板轉不動,不過我的核心技術太強了,所以我得以馬上調整換個方法做,已說過我不是單純靠雙腳轉彎的,所以我可以無視直排輪跟雪板的差異性,你們不能,這就是差異性。 :face (334):

這麼多年了,也沒看過你拿影片來看一下,是不是超過你,還不是你自己說的。

不過現在窮么喝才好玩,這樣每次等到下次拍回來貼出後,讓你們眼睛瞪出來才有意思的。 :laf (13):

lelo
文章: 6011
註冊時間: 週三 10月 08, 2008 10:07 pm

#18 回覆: Pole-plant

文章 lelo » 週四 6月 09, 2011 3:41 pm

(代 norman 貼回覆)
skier888 寫:剛才沒讀清楚。這個看用什麽觀點而言。大師的方法跟正規的方式是相反的,所以我沒辦法以正規相反的方式判斷。對我而言只是錯上加錯,跟本沒練到。但對大師來説也許是對的,只是他還需要時間證明,因爲目前沒有人證明。大師還在滑雪技術的初段,這時候就算用錯的滑法進步很快的人不在少數,所以不足爲奇。話説囘來,等到一定程度時,想要再進步,姿勢不正確的話,還要花時間去改,那就事倍功半了
你是在說一年滑一、二十天以上的,還是說一年滑不到六天的人?

什麼是進步?對我來講,動作越來越漂亮,就是進步,最多滑出像示範片一樣的動作,就算到頂了。

你說的錯誤的習慣是什麼?沒有什麼真正的錯誤難改的習慣,而只有有沒有悟通的道理而已,悟通自然能改得快,悟不通,什麼改都沒有用。

你看得懂我那直排輪的動作了嗎?這只是預告我下次即然拍的動作而已,我已用示範片對照過了,那些便是我下次滑雪時要拍的動作,如是而已。

至於饅頭嘛,那實在不是什麼大問題,通就進步的快,不通就是再練九天也沒有用的。可惜饅頭沒有影片可對照我下次要拍的動作,只有等下次拍回來後才會知道跟今年的動作差距有多大,就怕pku失去信心,練三天要練超過他的想像,太容易了。

滑雪初段已擊敗很多人了,真不知什麼的動作,你才認為是中段?

lelo
文章: 6011
註冊時間: 週三 10月 08, 2008 10:07 pm

#19 回覆: Pole-plant

文章 lelo » 週四 6月 09, 2011 3:51 pm

norman 寫: 你說的沒錯,我也還沒看過練直排輪可以把滑雪技術練得更好的,不然台灣這邊高手一定滿滿是了。 :face (330):
據我所知,只有阿德說他這樣練過,是用立體停車場的車道,其它就沒見過有人這樣在練!

所以不能用高手多不多來斷定有沒有效;而且練這個都要自行摸索,方法錯誤的可能性也很大!

taichiskiing
文章: 3756
註冊時間: 週六 2月 07, 2009 10:28 pm

#20 回覆: Pole-plant

文章 taichiskiing » 週五 6月 10, 2011 12:15 am

lelo 寫:(代 norman 貼回覆)

1. 你在鑽牛角尖嗎?那我換個說法好了,一邊想一邊滑,而想的同時動作也一起做出來了,其實練到很熟時,確實是可以不用想,等想了再做,那動作就慢半拍了。
不要找罵,鑽牛角尖的是你‧我們去年已經有詳細的討論你滑直排輪的程度,綠線,結果現在滑多了反而主、副腳不分,而你認為你才滑四小時你就練“熟”了?沒有經驗,光想是做不到的,那叫作“白日夢”。
2. 沒意見。
“沒意見”?所以你沒學新的,也不能改進。
3. 「重心與支點間的矩離縮短“加壓”而矩離伸長“減壓”」這句是不是講反了?伸腳時不是距離伸長,而你說伸關結是加壓嗎?
伸腳/ILE 是 up-unweighting, 所以是“減壓”,而我說的伸關結加壓於“頂”/尾端,力道尤身體而出於四肢,那是“拳打腳踢”的基本原則‧所以你是即不知道怎樣用力,也不知道力道的方向。
4. 收腳肯定是減壓,蹲下有可能是加壓,蹲得快跟蹲得慢應該有差別吧?不過如果收腳跟蹲下同時做,不知算不算是穩壓。
答案都告訴你了,你不會不學,還別外創新名詞來表示自己知道? Ok, 什麼是“穩壓”?
5. 你是不是弄反了點杖順便,先站再點杖是up-unweighting,先蹲再點杖是down-unweighting吧?這個動作我也沒跳收腳的太用力,事實上在我點到地面一瞬間開始時,雙腳算是無重量懸空的,直到換邊伸腳時,才會著地加壓的,所以不是你說的平移換腳,只是點杖有時還會稍慢一點點而已。再說,你這說法什會是快半拍?聽起來像是慢半拍還差不多。
圖檔
你放一張照片說是點杖的時效和動作,而兩根雪杖都是懸空的,你在說什麼?

Up-unwieghting 重心上移減壓,而 Down-unweighting 重心下移減壓,所以你還沒有 down-unweighting 的動作。
6. 我已說過了,我直排輪做得出,在雪場上一樣能做得出,今年我去拍片已證明我講的這些話了,再加上我自認我的核心技術實在太強了,想模仿哪一種動作,真的太容易了,只是需要花點時間而已,但我覺得沒那麼多時間搞這些有的沒有的,足夠用就好了,我今年已脫離了使用腳來滑雪的方法了,我的伸縮關結都是靠腹腰的,雙腳根本不需要花力氣去想及做了,所以練這四小時只是說明我的練習進步速度會有多快而已,並不是要表現自己有多強。
:face (334):
你有沒有搞錯?你滑雪的時間比滑直排輪的時間長,所以你滑雪比你滑直排輪滑的好,而你現在反過來學直排輪,你還認為你進步神速?你知道你為什麼主副腳不分嗎?

圖檔

那是說你基本動作不好,你點杖愈點愈快,腳也要跟著快,結果完全亂了腳步,所以在你“單邊收縮”的影片裡,你的點杖已徑變成“推”的了‧知錯不改,你進步神速在那裡?不進反退, Good luck。

:)
IS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