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谷的一連串問題
版主: norman
#1 面谷的一連串問題
大師常常說太面谷的問題, (老)小弟不是太明白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 就隨便的提出幾項讓大家談談:
1. 面谷有什麼不好
2. 為什麼不好,
3. 對什麼影響最大, 比較大,
4. 怎樣改過來
5. 在不同彎度有不同要求嗎?
6. 有好處嗎?
7. 怎麼才是剛好?
1. 面谷有什麼不好
2. 為什麼不好,
3. 對什麼影響最大, 比較大,
4. 怎樣改過來
5. 在不同彎度有不同要求嗎?
6. 有好處嗎?
7. 怎麼才是剛好?
#2 回覆: 面谷的一連串問題
1. 面谷沒什麼不好,只是在未大成前,我們使出來的面谷都是錯誤的動作。ams 寫:大師常常說太面谷的問題, (老)小弟不是太明白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 就隨便的提出幾項讓大家談談:
1. 面谷有什麼不好
2. 為什麼不好,
3. 對什麼影響最大, 比較大,
4. 怎樣改過來
5. 在不同彎度有不同要求嗎?
6. 有好處嗎?
7. 怎麼才是剛好?
2. 不是不好,而是這次去回來,經過這幾年的驗證,我證實了它是一件狗屁,害人不淺的東東,絕對影響進步。因為每當我決定要再試試面谷的動作時,我的動作就做壞了。
3. 影響平穩跟動作使力的問題,這是為什麼會上半身搖晃的問題。
4. 把面谷的觀念去掉,除非確定動作大成,面谷滑出來的動作自然就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了。
5. 只要不是純直線下山,講面谷都是害自己動作練不好的罪魁禍首。
6. 你可以利用你的HH器材試試看不要過度面谷看看,上半身順著轉彎走,就是我說的姿勢歸零後就順著彎走,不要特意去面谷,然後拍拍看。
7. 如第六點,有做到時拍拍看,嚐試大彎小彎都用這方法,拍出來就有結果了。即使你用單腳也可以這樣試試看。
#3 回覆: 面谷的一連串問題
現在已經很小練 harbcarver. 主因是運載這器材比較用氣力.norman 寫:6. 你可以利用你的HH器材試試看

#4 回覆: 面谷的一連串問題
只要是大師不懂或作不出來的就是錯的 - checck
面谷只是一個表面看到的結果。這就是典型的你。如果你不懂背後的原因,又不做,你一輩子滑雪都是石像
面谷只是一個表面看到的結果。這就是典型的你。如果你不懂背後的原因,又不做,你一輩子滑雪都是石像
#5 回覆: 面谷的一連串問題
您說這個正確。skier666 寫:
面谷只是一個表面看到的結果。

我花了很多年才證實教人家要面谷的是個什麼都不懂的人,我被這個面谷的說法毒害多年,直到今年去滑雪拍片後,證實了這個狗屁不通的「面谷」一說。教人下山強調面谷,那人肯定也滑不好。:keroro (14):
#6 回覆: 面谷的一連串問題
Can you explain what is 面谷? I can't figure it out?skier666 寫:只要是大師不懂或作不出來的就是錯的 - checck
面谷只是一個表面看到的結果。這就是典型的你。如果你不懂背後的原因,又不做,你一輩子滑雪都是石像
-
- 文章: 3756
- 註冊時間: 週六 2月 07, 2009 10:28 pm
#7 回覆: 面谷的一連串問題
不是,你是被你自己“自以為很厲害”所毒害,你看不見別人比你好技術,所以你不能學新的,所以你知道的就是那麼多了‧看看這段影片,那一個不是“面谷”的?“狗屁不通”的是你自已,norman 寫:您說這個正確。
我花了很多年才證實教人家要面谷的是個什麼都不懂的人,我被這個面谷的說法毒害多年,直到今年去滑雪拍片後,證實了這個狗屁不通的「面谷」一說。教人下山強調面谷,那人肯定也滑不好。:keroro (14):
YouTube- Level 6
:)
IS
#8 回覆: 面谷的一連串問題
面谷是台灣滑雪術語之一,指的是 face down the hill.pku 寫:Can you explain what is 面谷? I can't figure it out?
台灣一般把 Mountain Side 叫"山方",Valley Side 叫"谷方",這應該是從日文滑雪教材直接引用過來的 ....
-
- 文章: 3756
- 註冊時間: 週六 2月 07, 2009 10:28 pm
#9 回覆: 面谷的一連串問題
我也不懂,我是直翻的‧norman的“山”是指"uphill"而“谷”是指"downhill," 所以“面谷”應該是指"facing the downhill."pku 寫:Can you explain what is 面谷? I can't figure it out?
:)
IS
#10 回覆: 面谷的一連串問題
那你解釋一下面骨的道理是何norman 寫:您說這個正確。
我花了很多年才證實教人家要面谷的是個什麼都不懂的人,我被這個面谷的說法毒害多年,直到今年去滑雪拍片後,證實了這個狗屁不通的「面谷」一說。教人下山強調面谷,那人肯定也滑不好。:keroro (14):



#11 回覆: 面谷的一連串問題
I was guessing "face down the hill" is what he meant too. norman takes words literally and that is his problem.
#12 回覆: 面谷的一連串問題
當上半身跟下半身轉動的方向不同,在英文稱[反轉動]。這會讓身體身體產生還原的[反作用]扭力。
面谷也有相同的效用。不同的是上身是固定,下身轉而達到[反轉動]的結果位置。如果你繼續面谷,下身會因[反作用]扭力而環原轉彎而改變雪板的方向。這不叫[反轉動],但是效果相同。所以有人形容這是滑進[反作用]區。有的説法稱這為[預料中][反作用]區。因你預料到結果而面谷。這種產生[反作用]扭力方式不是所有人都同意。
過度面谷造成 下身會因過多[反作用]扭力而劇烈改變雪板的方向。看你要滑的是什麽,有些情況下你是不希望如此的。刻滑人因該很清楚,不然你的名字就白取了。完全不面谷我猜會造成你用上身轉動來轉彎。
如何才剛好,我也不知道。因爲各派對於產生[反作用]的方式,時間。,主動,被動,可預測與否又大有不同。
純字面解釋面谷是最土的。合理一點的說法是[面彎]-面對下個彎。
我猜想這對初中學者來説可能不是一個簡單的動作。我沒教的經驗所以我用猜的。
要能夠滑出動態,是不能缺少[反作用]的。你看單板尤其明顯。
面谷也有相同的效用。不同的是上身是固定,下身轉而達到[反轉動]的結果位置。如果你繼續面谷,下身會因[反作用]扭力而環原轉彎而改變雪板的方向。這不叫[反轉動],但是效果相同。所以有人形容這是滑進[反作用]區。有的説法稱這為[預料中][反作用]區。因你預料到結果而面谷。這種產生[反作用]扭力方式不是所有人都同意。
由上面的解釋,可知ams 寫:大師常常說太面谷的問題, (老)小弟不是太明白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 就隨便的提出幾項讓大家談談:
1. 面谷有什麼不好
2. 為什麼不好,
3. 對什麼影響最大, 比較大,
4. 怎樣改過來
5. 在不同彎度有不同要求嗎?
6. 有好處嗎?
7. 怎麼才是剛好?
過度面谷造成 下身會因過多[反作用]扭力而劇烈改變雪板的方向。看你要滑的是什麽,有些情況下你是不希望如此的。刻滑人因該很清楚,不然你的名字就白取了。完全不面谷我猜會造成你用上身轉動來轉彎。
如何才剛好,我也不知道。因爲各派對於產生[反作用]的方式,時間。,主動,被動,可預測與否又大有不同。
純字面解釋面谷是最土的。合理一點的說法是[面彎]-面對下個彎。
我猜想這對初中學者來説可能不是一個簡單的動作。我沒教的經驗所以我用猜的。
要能夠滑出動態,是不能缺少[反作用]的。你看單板尤其明顯。
#13 回覆: 面谷的一連串問題
If 面谷 means facing down the hill, I'll try to give what I learn:ams 寫:大師常常說太面谷的問題, (老)小弟不是太明白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 就隨便的提出幾項讓大家談談:
1. 面谷有什麼不好
2. 為什麼不好,
3. 對什麼影響最大, 比較大,
4. 怎樣改過來
5. 在不同彎度有不同要求嗎?
6. 有好處嗎?
7. 怎麼才是剛好?
Where you are facing is depending what type of turn you are sking.
what we learn you should be facing the direction your travelling. For bigger turn you facing your ski tips more and for short turn, you should face more on downhill.
So if there is more sliding, then the direction of travel will be more downhill and more carving then face more to the ski tips.
On steep terrain and bumpy run, face more to the downhill is better since it is hard to control the slide and to much edging will creat too much speed.
That's what I learn and my own experience only
Have a look on the following video where they face
YouTube- 2009/2/11 ばんけい
最後由 pku 於 週二 6月 15, 2010 12:41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14 回覆: 面谷的一連串問題
兩位都說到重點了, 我也談談我自己的見解, 彎主要分兩種, carving 彎和 主動的 pivoting 彎.
在 carving 彎中, 我們不要求有外力幫忙轉邊, 面谷是要能讓力都不出於上身, 沒出力的上身自然就面谷了, 但在大 carving 彎中, 由於每彎的時間都比較長, 所以會有一些可見的對上身的影響, 這時, 為了要平衡這不必要的 影響便要用上 pmts 的 CA 或 其他學派的 skiing into counter. 如何才剛好的問題個人覺得是以不影響外板的 爪著力為準吧
在非 carving 彎中, 我同意 skier666 兄所說的.
在 carving 彎中, 我們不要求有外力幫忙轉邊, 面谷是要能讓力都不出於上身, 沒出力的上身自然就面谷了, 但在大 carving 彎中, 由於每彎的時間都比較長, 所以會有一些可見的對上身的影響, 這時, 為了要平衡這不必要的 影響便要用上 pmts 的 CA 或 其他學派的 skiing into counter. 如何才剛好的問題個人覺得是以不影響外板的 爪著力為準吧

在非 carving 彎中, 我同意 skier666 兄所說的.

#17 回覆: 面谷的一連串問題
oh! 可能單板太簡單愛怎麼看便怎麼看, 很難下定論吧?skier666 寫:我只會說,不會看![]()


#18 回覆: 面谷的一連串問題
1. 這句話說得很棒。skier666 寫:
1.純字面解釋面谷是最土的。合理一點的說法是[面彎]-面對下個彎。
2.我猜想這對初中學者來説可能不是一個簡單的動作。我沒教的經驗所以我用猜的。

2. 不算難,會難的原因在被過度「面谷」這兩個字害死。(前面您已經解釋的差不多了,小弟有空再解釋我的看法及角度。)
#19 回覆: 面谷的一連串問題
什麼叫做過度面谷?
這得先從我提倡的「姿勢歸零」說起。
什麼叫做「姿勢歸零」?這個動作約在重心交換的一瞬間的位置,在這個位置基本上可能在5、6、7、11、12、1這六個時鐘點出現(山上為12點,谷方為6點),這個要視滑什麼路線及轉彎的類型。如果是像真實的一路完全面谷,也就是上半身跟山谷剛好成面對面時,這時「姿勢歸零」的時間點就是在3、9這兩個位置。當然,2、4、8、10也是可以成為「姿勢歸零」的時間點。
而在這些時間點,「姿勢歸零」的動作就是上半身跟雪板應讓成一直線,也就上半身要完全面對雪板直向的方向。
Ok,我們先取其一點來說明「姿勢歸零」跟面谷的問題。以一個真圓來說明,6跟12點位置就是「姿勢歸零」的時機點,也是重心瞬間轉換完成的實重位置。
假設我們現在在往谷方滑,右彎為12、1、2、3、4、5、6。在12點的位置,我們的上半身應該要極力接近面對左正前方的3點方向(這個3點指的不是左下方等下會經過的3點)
如果在12點這個位置,我們的上半身還面對2、3、4、5、6這些方向,都是屬於過度面谷。
而當我們經過2、3、4、5這幾個位置時,上半身應該面對以雪板為主的左前方約5點鐘的位置,雪板指向是6點鐘,我講到這裏要把它分成兩個層面來看,一個是路線的時鐘位置,一個是以雪板為主的時鐘位置,所以雪板即使在經過2、3、4、5這幾個位置時,雪板的直線正前方指向都算是6點。這個動作就是skier666提的「反轉動」。
而到6點時,在這個時機點還沒歸零時會產生什麼問題,也就是雪板指向正前方9點方向(與山谷成平行),上半身卻還在面對11、10、9、8、7、6這幾個位置時,這時有兩個壞處。
1.身體會往下個圓心方向傾斜下去,造成失重,雪板會不自主滑落,雪板不自主滑落時,重心會控制不住後坐,會影響下個彎的起步。
2.承上點,雙腳會有卡住的現象,造成不易做動作。
這時會形成,雪板還在11、10走時,上半身還在過度面谷,沒有及時轉向雪板的7點鐘方向,也就是還在面對雪板的5點鐘方向,直到9、8、7才面對該有的位置,這時為了平衡及修正時,反而會做出過多的強迫折腰及反轉動作。這也是為什麼拍影片時會上半身搖晃的原因(做越過頭,晃越厲害)。
這些就叫過度面谷,而造成所謂的反轉過度,兩者交互影響。
所以任何下個彎,不論在什麼位置,在開始下個edging前,要先姿勢歸零,這時動作的問題就大大改善了。
所以要改善這問題,從大彎練習是最簡單的方式,也是最容易矯正的方法,然後再循序縮小彎到最後走直線完全面谷的timing(別被影片中的面谷現象給唬了,只知其外不知其內的動作,害苦很多人呢)。
Ps. 我講的這麼複雜,不知能看懂的有幾個人……腦筋打結了嗎?
nion (41):
這得先從我提倡的「姿勢歸零」說起。
什麼叫做「姿勢歸零」?這個動作約在重心交換的一瞬間的位置,在這個位置基本上可能在5、6、7、11、12、1這六個時鐘點出現(山上為12點,谷方為6點),這個要視滑什麼路線及轉彎的類型。如果是像真實的一路完全面谷,也就是上半身跟山谷剛好成面對面時,這時「姿勢歸零」的時間點就是在3、9這兩個位置。當然,2、4、8、10也是可以成為「姿勢歸零」的時間點。
而在這些時間點,「姿勢歸零」的動作就是上半身跟雪板應讓成一直線,也就上半身要完全面對雪板直向的方向。
Ok,我們先取其一點來說明「姿勢歸零」跟面谷的問題。以一個真圓來說明,6跟12點位置就是「姿勢歸零」的時機點,也是重心瞬間轉換完成的實重位置。
假設我們現在在往谷方滑,右彎為12、1、2、3、4、5、6。在12點的位置,我們的上半身應該要極力接近面對左正前方的3點方向(這個3點指的不是左下方等下會經過的3點)
如果在12點這個位置,我們的上半身還面對2、3、4、5、6這些方向,都是屬於過度面谷。
而當我們經過2、3、4、5這幾個位置時,上半身應該面對以雪板為主的左前方約5點鐘的位置,雪板指向是6點鐘,我講到這裏要把它分成兩個層面來看,一個是路線的時鐘位置,一個是以雪板為主的時鐘位置,所以雪板即使在經過2、3、4、5這幾個位置時,雪板的直線正前方指向都算是6點。這個動作就是skier666提的「反轉動」。
而到6點時,在這個時機點還沒歸零時會產生什麼問題,也就是雪板指向正前方9點方向(與山谷成平行),上半身卻還在面對11、10、9、8、7、6這幾個位置時,這時有兩個壞處。
1.身體會往下個圓心方向傾斜下去,造成失重,雪板會不自主滑落,雪板不自主滑落時,重心會控制不住後坐,會影響下個彎的起步。
2.承上點,雙腳會有卡住的現象,造成不易做動作。
這時會形成,雪板還在11、10走時,上半身還在過度面谷,沒有及時轉向雪板的7點鐘方向,也就是還在面對雪板的5點鐘方向,直到9、8、7才面對該有的位置,這時為了平衡及修正時,反而會做出過多的強迫折腰及反轉動作。這也是為什麼拍影片時會上半身搖晃的原因(做越過頭,晃越厲害)。
這些就叫過度面谷,而造成所謂的反轉過度,兩者交互影響。
所以任何下個彎,不論在什麼位置,在開始下個edging前,要先姿勢歸零,這時動作的問題就大大改善了。
所以要改善這問題,從大彎練習是最簡單的方式,也是最容易矯正的方法,然後再循序縮小彎到最後走直線完全面谷的timing(別被影片中的面谷現象給唬了,只知其外不知其內的動作,害苦很多人呢)。
Ps. 我講的這麼複雜,不知能看懂的有幾個人……腦筋打結了嗎?

最後由 norman 於 週二 6月 15, 2010 9:43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3 次。
-
- 文章: 3756
- 註冊時間: 週六 2月 07, 2009 10:28 pm
#20 回覆: 面谷的一連串問題
I've always tried to ski facing downhill, for better orientation, as well as for unhindered body movements,pku 寫:If 面谷 means facing down the hill, I'll try to give what I learn:
Where you are facing is depending what type of turn you are sking.
what we learn you should be facing the direction your travelling. For bigger turn you facing your ski tips more and for short turn, you should face more on downhill.
So if there is more sliding, then the direction of travel will be more downhill and more carving then face more to the ski tips.
On steep terrain and bumpy run, face more to the downhill is better since it is hard to control the slide and to much edging will creat too much speed.
That's what I learn and my own experience only
Have a look on the following video where they face
YouTube- 2009/2/11 ばんけい
YouTube- Taichi Skiing/Flatboarding: Wedeln
看看下面這段影片,kingfisher抓魚,全身動,但是頭不動,
YouTube- Pied Kingfisher catching fish in split second - BBC wildlife
:)
IS